信阳毛尖的茶叶文化及历史传说

您好,欢迎访问中国第一茶叶网站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
信阳毛尖的茶叶文化及历史传说

2021-08-03 17:36:42分类:茶源茶史 阅读:62

茶叶文化

手工炒茶大赛

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已经荣列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为进一步提高浉河区名优绿茶加工技能,提升名优茶产品档次,营造良好浓郁的信阳茶文化,推进浉河区茶叶产业更好、更快、健康地发展,从2009年开始就举办了首次信阳手工炒茶大赛,获得了大家的好评,2009年9月23日至24日,信阳毛尖首届手工炒茶大赛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如期举行。第二届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在浉河区浉河港镇举行。2011年信阳手工炒茶大赛第三届在谭家河举行。

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充分体现“公开、公平、公正”的竞赛原则,参赛选手自备炒茶把,自选烧火助手,抽签决定比赛顺序和炒锅位置,炒制好的参评茶叶实行无记名编号封存,由评委会按“外形、汤色、香气、滋味、叶底”五项因子进行评分。

相关术语

纯芽:100%单芽。次芽:纯芽中混有小一芽一叶,茶青不经过筛分制作的茶一般都是次芽。

包芽:多为一芽一叶,芽头饱满而叶细嫩,属于半长开的茶芽。

一芽一叶:芽比叶长,即一旗一枪。

大一芽一叶:叶比芽长,春茶头采后期才有这种茶。

头采:春茶第一遍茶。

二采:春茶第一遍茶采后留下的茎叶上发芽而生长的二道茶叶。

纯芽多带有兰花香、桂花香、回甘好

次芽多带有板栗香、清香、有回甘

包芽多带有茶清香,微苦

一芽一叶多清香,茶味重

嫩绿:浅绿嫩黄。

黄绿:以绿为主,绿中带黄。

细嫩:芽头多。叶子细小嫩软。

陈气:茶叶陈化的气息。

纯正:茶香不高不低,纯净正常。

显毫:茸毛含量特别多。

历史传说

信阳的名茶,在唐代就有记载,唐代陆羽《茶经》和唐代李肇《国史补》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。宋朝,在《宁史·食货志》和宋徽宗赵佶《大观茶论》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。元朝,据元代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载:“光州产东首、浅山、薄侧”等名茶。明朝,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。清朝,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。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,制茶技术逐渐提升,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,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。

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邑人甘以敬与王子漠、彭清阁等人商量种茶,招股集资,在震雷山成立“元贞茶社”,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30余亩,种茶树3万多窝,这是近代信阳历史上的第一个茶社。1910年甘以敬又邀陈玉轩、王选青、陈相延等人在骆驼店商讨办茶社事宜,在车云山组建“宏济茶社”,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、麻埠一带买茶籽,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著顺、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。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“瓜片”茶的炒制方法,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。炒茶工具采用帚把,生锅用把长0.5米、把粗0.1米的帚把2个,双手各持1把,挑着炒。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。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。1911年,甘以敬又在柳林甘家冲小孙家冲集股,建立“裕申茶社”。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。回来后,在“瓜片”炒制法的基础上,又把“龙井”的抓条、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,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。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。1913年,宏济茶社试采,因种植的茶树是从杭州龙井购回的茶籽所生,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“车云龙井”。“车云龙井”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。在茶社相继成立,境内茶业透出一片生机之时,传来“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”将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消息。信阳茶人陈善同(字雨人)在当时的缉私拿统领蔡竹贤的支持下,到各茶社串联,并搜集到了境内著名的车云茶、贡针、白毫、雀舌等11种茶样,每种约选3斤,用瓶装交信阳地方道署衙门实业厅所属的商会,转交省出口协会。1915年2月,在“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”上,由车云山采制的信阳毛尖以其外形美观,香气清高,滋味浓醇,独树一帜,获得普遍赞赏。据《信阳工商历史特产资料》记载:“1915年信阳毛尖经该会评判结果,颁给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”。

郑重声明:喝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上一篇:武夷山的茶树来源于哪儿?

下一篇:信阳毛尖系列之四:信阳的名茶与山水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

相关推荐


关注我们

    中国第一茶叶网站
返回顶部